非常典型的三步套路,看一部两部还觉得新鲜,看多了实在是索然无味。

    理查如今好不容易看到一篇让自己耳目一新的,他别提有多高兴了。

    只是,同事的一盆冷水立马就当头浇下:“但我建议你还是慎重考虑一下收不收。”

    理查一愣:“为什么?”

    同事也是理查的前辈,耐心指导后辈道:“这篇稿子,角度很独特。乍一看延用了‘光明文学’的叙述模式,但不同的是,以往这类型的作品,大多是从被害者的视角展开,而这篇稿子却基于陷害人的视点来讲述故事。”

    理查用力点头:最开始他注意到这篇,就是被这独特的视角吸引——

    《光明》中的叙述主体是那个被陷害的圣母文者,而在《忏悔》中,主人公变成了当初那个欺负文者的反派。

    里,反派主人公是在“黑夜时期”反叛军扭曲的禁文政策下成长起来的一代,他对“文学就该被消灭”的说法深信不疑,因为从小到大,周围所有人都是这么教育他的。

    上小学时,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语文老师竟然在私底下偷偷写作!这可是一件“大逆不道”的事,反派立刻报告给校长。

    结果可想而知,曾经对反派十分照顾的语文老师因为他的举报被关进了监牢,受了很多苦。

    等时过境迁,“光明”来临,语文老师被释放,成了人人敬重的大文者。而那个曾经被视为是“好学生”的反派,却因当初的所作所为被众人唾弃。

    这时候,语文老师重新出现了,他大度地原谅了反派曾犯下的错,并表示愿意再次接纳反派为自己的学生。

    反派在周围人的教育下,也向老师进行了深刻的忏悔。

    按照“光明文学”的思路,故事在这里就应该结束了,可结尾话锋一转,来了这么一段:

    “每当夜深人静之时,他看着墙上那张与老师的合影,眼中写满了迷茫。

    自己真的做错了吗?如果他当年的告状是错误的,为什么校长要表彰他,颁给他‘优秀学生’的荣誉?

    明明他的所作所为,都是在学校教导他的,为什么转过头,他们又说他犯下了罪孽深刻的错?

    他不能理解这一切。但既然他们都叫自己忏悔,那便忏悔好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个结局很有问题。”同事摇着头道,“坏人还不知悔改,这立意不大对啊。”

    “……”

    理查仍不死心道:“可我觉得,这结局才是最值得思考的。”

    反派主人公为什么会发出“既然他们都叫自己忏悔,那便忏悔好了”的声音?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?

    理查觉得,那个叫“念自在”的文者会这么安排,定有她的深意。

    同事却说:“‘光明文学’为什么至今仍这样流行?因为读者喜欢看到坏人得到惩罚,好人有好报的结局,而这篇的结局却设置成这样,读起来不觉得憋屈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