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/ter>

    许盈每日读书,讲究看、读、写、作,其中‘作’就是写文章、写诗什么的。这事听起来困难,但真的做起来却是不难的——现代人觉得自己写不好古文、古诗,很大程度上是先入为主了。

    一方面觉得古代这些东西佶屈聱牙,生僻又难懂,看着就不好下手,畏难情绪发作。另一方面,现代人接触的都是古代文章诗词的精华,等而次之的都十分陌生,更别提没有流传下来的平庸作品了这让人有一种错觉,那就是古人的作品都很厉害。

    然而这怎么可能呢?事实就是,古代也有普通作品、流水账、稀烂文章,甚至这些才是大多数!而那些流传千古的光华文章才是极少数,所以才能做到耳熟能详、光耀千古,直到加入‘朗读并背诵全文’套餐。

    只是印象已经形成,现代人难免觉得自己不如古人,根本无法写到那种程度,连尝试的心都没有了。

    许盈现在生活在古代,反而能够比较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简单来说,一个现代人经过正常训练,写文章、作诗词都不是难事。至于说水平,只能说平均水平应该好于古人。毕竟现代人不缺教材,而且受到各种文化产品的洗礼,再加上眼界开阔,天然就起点高。

    至少比古代一大部分读书人的起点高!

    但要比肩古代大家,这就要看个人天赋了。相比起古人,现代人的思维更加开阔,文学方面肯定也有了更高的起点,但古人毕竟是开拓者,很多题材已经被他们写尽了,现代人再写也脱不出窠臼。

    再者说了,能够在文史上留下大名的古人都是超出了同辈,甚至在历史的长河中竞争也没有落下风的人物!这种依靠时光岁月自然筛选出来的大才,天赋绝对是毋庸置疑的,这种超绝天赋,也足以抵消现代人的一些优势了。

    许盈也不求自己一开始就能技惊四座,只求循序渐进之下能够在这一方面表现良好。至于说能不能成为一代文宗,那就要看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了行路一百,九十九在自身,还有一步却是不由己的。

   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许盈一方面学习此时写文章、写诗的体例其实这个时候很多文体尚不成熟,以诗为例,格律要求很松散,这让许盈适应起来很快。另一方面,他也尝试着自己动手去写。

    不管质量好坏,他都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写一首诗,一篇文章策论、骈文之类的体例是不定的。

    一开始写文章肯定是从仿照开始,他都拿此时大家的文章仿写。写完之后就收起来,等攒下一些就拿出来评判,觉得不堪入目的就烧掉。若有可观之处的,就留下来,作为自己进步的一个见证。

    这半年多的时间,许盈攒下来文章也有几十篇了。其中大多数都能看出现在一些名家之作的影子,也是因为这个,许盈只是自己总结文章好坏,并没有拿出去给人品评的意思。

    不过这也只是暂时的,他现在写文越来越少参考名家之作了。他知道,这是文章到了另一个阶段,不管写的好不好,至少是有自己的东西了。

    至于这篇《六国论》,则是他最近的作品。

    他除了参考现有的名家之作,偶尔也会参考记忆里后世的名家作品写文章。这种作品他是不会收在一堆的,因为其他文章若是被人看到了,他只说启蒙之作,多有参考大家,别人见他是个小孩子也不会说什么。

    但这些文章被看到,那真是解释不清!

    所以许盈一般都是写完就烧掉,只有这篇《六国论》是个例外。

    虽然是仿照前人文字写就,但通篇文章也有许盈自己的东西,而且当初写的时候一气呵成,通篇读来他也喜欢,觉得这是写文以来最好的一篇文章了。这样一来,他倒是有点儿舍不得烧。

    就算是做个纪念,展示一番自己的进步也好。

    <ter>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》》

    </ter>许盈也有些纠结,这件事就放下了。只是事后他再找那篇文章又找不到了,显然是不经意间夹在了一旁的《太史公》中,他本来就是读《太史公》的时候有感而发,这才仿照《六国论》写下这篇《六国论》的。

    许盈这篇《六国论》,内容其实大改了很多,毕竟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,读的又是师范大学历史专业,在历史上的认识绝对不是一个古人可以相比的——这并不是说大话!古人想要了解历史其实比现代人困难的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