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梦小说屋>青春都市>重生之超级强国 > 244章 系统功能不行,靠人品取胜?(1更到了!)
    交通建设属于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,在赵无极的计划里,在五年计划(其实只有4年)结束之后,要实现公路“村村通”,标准不能低于21世纪的“村村通”。

    与公路“村村通”相配套的,还有电力“村村通”、电话“村村通”、广播“村村通”,电视信号覆盖全乡80的领域。

    此外,凤山场镇将启动新的建设规划,由现在又破又烂的才200米长的独街,形成一横(长400米宽20米)二纵(各长100米宽12米)的街道格局,城镇常住人口由现在的500余人(不含学生)扩展到5000人,初具现代化小城镇规模;重新规划建设农副产品交易市场、畜禽交易市场、菜市场,统一建设乡自来水厂(现在用的是山泉),统一规划乡工业发展园区。

    工商业与乡镇企业,凤山乡将重点发展凤山酒厂、凤山中咬两大支柱企业,向外扩张凤山建筑公司、凤山豆干合作社,稳步发展其他各大专业合作社,鼓励供销社与乡政府及个人联合,组建新型商业企业,搞活凤山商品流通,鼓励凤山场镇居民创办个体餐旅企业。

    凤山酒厂的目标,87年内将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,利税20万元,9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,利税300万元,员工规模超过200人。

    凤山中咬的目标,87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,利税5万元以上,9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,利税80万元以上。员工规模超过100人。

    凤山建筑队今年要完成公司化改造,并实现产值1000万元以上,利税30万元以上;在未来四年内,产值与规模将连年翻番,90年争取实现产值1亿。利税300万元以上,员工规模超过300人,技术人员超过100人(建筑公司实际用工要大得多)。

    凤山豆干合作社,以及其他专业合作社,都有相应的发展目标。当这些目标全部实现之后,仅工商业这一块(含合作社)。凤山乡的财政就有可能突破1000万元。

    1000万元,在后世任何一个乡镇都是十亿、百亿产值的数字下,根本就算不了什么。但是,在这个时代,如果真能实现1000万元的税利,凤山本级财政至少可以留用500万元。在这月工资刚刚过百的时代,很能够做一点事情。

    农业经济这一块,赵无极定的方略是:稳定粮食生产,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以及特色林果业,凤山乡准备成立“凤山果业合作社”,全力推出“凤山核桃”、“凤山板栗”、“凤山春桃”等品牌;准备成立“凤山林珍合作社”,推出“凤山银耳”、“凤山木耳”、“凤山食用菌”等品牌。

    “凤山果业合作社”与“凤山林珍合作社”。其实是各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体,但前提是各自独立经营,自负盈亏,互不干涉。一般而言,各村专业合作社,主要任何是组织生产,开发新产品;而乡一级的合作社则主要负责技术指导以及市场营销,各吃各的饭,各挣各的钱。

    譬如龙王潭山珍合作社,不满意“凤山林珍合作社”给的价格。可以不卖给“凤山林珍合作社”,而转卖给别人,凤山乡党委政府以及任何人,都不得干涉。

    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,赵无极在制定相关文件时。特别强调了“订单”一词,即年初时“凤山林珍联合社”给各专业合作社下“订单”,说好数量、等级与价格;如果到时“凤山林珍合作社”拒不收购,就要赔偿一定村民的损失;而各村合作社也不能因为价格突然高了就不想卖给乡上,也要承担违约责任。

    当然,各专业合作社也可以去外面寻找“订单”。

    一句话,“订单”就是合同,是保护双方利益的有法律效力的合同。至于这个价格定得如何,那就看双方对市场信息的把握了。

    采取这些办法,赚钱只是赵无极的一个小目的,他最根本的想法,是通过这样的操作,让农民懂得市场经济,懂得经营管理;而懂得市场经济懂得经营管理的农民,还是传统的农民吗?原来那两亩地,还能够束缚住他们吗?

    农业经济的另一块大头就是养殖业。除了“野放养猪合作社”外,赵无极鼓励有养殖能力的脓,发展专业养殖,争取每个村形成10户左右年出栏100头肥猪的“养猪大户”,5户左右年育肥500头羊的“养羊大户”,2年出笼10000羽以上的“养鸡大户”。

    如果这些目标真能实现,凤山的农业经济就不存在任何问题了。

    凤山的农业经济,粮食是绝对没有前途的,粮食最大的用处就是要么自己吃,要么做饲料。因为它性价比低,同样质量的稻谷,要拉到县城,每斤就比别人要多4分钱运费。那么,凤山什么东西性价比高呢,那就是180万亩山林,以及9万亩耕地。

    凤山的耕地,只有约10分之一能种水稻,其他都是旱田、坡地,亩产量非常低,而且播种、收割成本更高,因此,用来发展林果、山珍或养殖,其用武之处就大了!

    到了后世21世纪的一些山区,他们依然受穷,其他因素就不用说了,他们的地方官员或者百姓,可能就没弄清楚这个土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性价比问题。

    一般而言,山区的地不值钱,到处都是山坡荒地,如果用来种粮食,亩产比别人低,投入比别人多,市场比别人远,怎么竞争?但如果发展多种经营,譬如种植木耳,或圈笼养鸡,其性价比一下子就提高了多少倍。

    但是。靠农民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,也不行。譬如,你们家今年收了1000斤木耳,但这个乡只有你们一家有,你怎么卖。你卖给谁,虽然最后也能卖掉,收入也不错,但其中的销售成本,就极有可能要占利润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高。

    因此,政府引导。形成规模,畅通销售,乃是山区农民得以发展起来的三套马车,缺一套都不行。